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冠心病的预防分级

[日期:2011-11-01] 来源:  作者:admin [字体: ]

【摘要】  冠心病是个可以预防的疾病。预防工作必须进行两级预防,即一级预防(原发性预防)和二级预防(继发性预防)。一级预防是从儿童(5岁甚至3岁)开始的,对于有易发因素(男在65岁、女在55岁以前发病并有遗传因素)的子女从5岁开始采用以下措施。国外还有报道,父母一方血胆固醇≥6.2mol/L(240mm/dl)的子女,视为“高危子女”,从≥3岁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近年还提出所谓的“三级预防”,是对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化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销需之间失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塞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冠心病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从而被称作是“人类的第一杀手”。

隐性冠心病

一、隐性冠心病是不易被人察觉的“杀手”

患者平时无症状,自己也不知道已患病。但当跑步、饮酒、过劳、激动、过度吸烟、严重失眠、突遭雨淋、长途旅行或性生活至心脏停搏,或者在此基础上引起冠状动脉栓塞,造成大片心肌坏死,这种病症常能引起猝死。

隐性冠心病患者在安静时做心电图检查,有异常的现象不到1/3。所以,在安静时心电图正常者并不一定没有冠心病,必要时应做诱发试验。正因为冠心病一般无症状,故多数人均未采取防范措施,甚至照样去干那些超出自己体力和精力的事情,这样就很容易出问题。近年来,随着对隐性冠心病病因学研究的深入,医学专家发现了一些可诱发隐性冠心病的危险信号,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少活动、情绪紧张和过分激动等。

二、防止隐性冠心病的发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体重,多动比少食更重要。

2、要避免超负荷运转。人到中年,各种器官明显退化,应学会调节生活节奏,张弛相间,千万不能长期使体内的“发动机”总在全速运转。

3、应定期检查身体。可以通心电图检查,尤其是动态心电图已成为广泛有效而简单的诊断方法。日本某大公司对25岁以上的人员进行有关检查,发现将近1/3的人患有此病。定期检查对早期发现疾病是相当重要的。中年是丰收之年,若要防止隐性冠心病,就要力求做到动而不过,食而不腻,壮而不胖。

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冠心病呢:经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以下诸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有关,这些因素称之为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或危险因素:

1、年龄: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年龄关系密切,多在40岁以后发病,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约1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增大。

2、性别:冠心病多见于男性,男女比约为2-5:1。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可能造成代谢缺陷,发生高脂血症,内膜损伤、肥胖、高血压等,这些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促发冠心病。

4、体重:许多资料表明肥胖者易患冠心病。

5、高脂血症:人群研究结果亦表明,高血脂的人群冠心病患病率高。尤其是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高者,冠心病患病率高,两者呈正相关。

6、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冠心病的患病率较血压正常人高2-3倍左右。高血压使血管内压力升高而损伤内膜,并可加速血浆进入血管壁,从而促进血浆脂质在内膜中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7、吸烟:现已公认,吸烟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它仅次于高脂血症与高血压,为冠心病的第三大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 0.9毫摩/升(35毫克/分升)、糖尿病,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重度肥胖(超重≥30%)。除性别与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治疗或预防。

1.血压升高、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三个危险因素。目前强调在抗高血压治疗时需同时注意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因为血压升高易伴有高血脂、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心电图不正常。

2.降低血清胆固醇实验表明,只有维持较长时间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才能达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建议主要通过非药物途径在人群中预防血脂升高。首先,应广泛开展卫生宣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当总胆固醇在5.2~6.21毫摩/升(200~239毫克/分升)或(和)LDL-C为3.4~4.1毫摩/升(130~159毫克/分升)时,可采取非药物的干预,总胆固醇≥6.24毫摩/升(240毫克/分升)的高胆固醇血症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降脂措施。

 

3.宣传戒烟和劝阻不吸烟应采取各种措施向无烟社会迈进,例如,禁止青少年吸烟,提倡中年人戒烟,劝告老年人少吸或吸低毒烟等。

 

4.减肥 主要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和增加运动量,超重和肥胖者应减少热量。但通过极低的热量摄入或完全饥饿以达到迅速减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此外,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故冠心病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重点应注意不使儿童过胖,预防血压升高及阻止儿童成为烟民。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卫生教育,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进展,药物或手术防治心肌缺血、左室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律失常,对再梗死或猝死高危险者尽量减少易患因素。

 

1、通过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和家属对冠心病有所认识,在防治该病时给予积极的配合。

2、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一步发展或促其消退。

3、合理安排膳食。合理膳食以降低总脂肪、饱和性脂肪和胆固醇摄入,体重超重者要限制总热量,如血脂水平明显异常,可选用血脂调节剂。

4、力劝吸烟者戒烟。吸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这些可使冠状动脉病变加重,易诱发再梗死。

5、参加体力活动和锻炼。

6、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应予以适当的控制。

【关键词】  冠心病  分级  预防

一、一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即对危险因素的干预。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吸烟、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0.9毫摩/升(35毫克/分升)、糖尿病,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周围血管阻塞的既往史,重度肥胖(超重≥30%)。除性别与家族史外,其它危险因素都可以治疗或预防。

  1.血压升高、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被认为是冠心病最主要的三个危险因素。目前强调在抗高血压治疗时需同时注意控制其它危险因素,因为血压升高易伴有高血脂、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升高以及心电图不正常。

  2.降低血清胆固醇实验表明,只有维持较长时间的理想胆固醇水平,才能达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建议主要通过非药物途径在人群中预防血脂升高。首先,应广泛开展卫生宣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有极显着的相关性。当总胆固醇在5.2~6.21毫摩/升(200~239毫克/分升)或(和)LDL-C为3.4~4.1毫摩/升(130~159毫克/分升)时,可采取非药物的干预,总胆固醇≥6.24毫摩/升(240毫克/分升)的高胆固醇血症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降脂措施。

  3.宣传戒烟和劝阻不吸烟应采取各种措施向无烟社会迈进,例如,禁止青少年吸烟,提倡中年人戒烟,劝告老年人少吸或吸低毒烟等。

  4.减肥 主要是减少热量的摄入和增加运动量,超重和肥胖者应减少热量。但通过极低的热量摄入或完全饥饿以达到迅速减重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此外,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始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故冠心病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重点应注意不使儿童过胖,预防血压升高及阻止儿童成为烟民。

  一级预防在国外尤其在美国已经取得较好的效益。国外已经有十多个国家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

  (1)不宜吸烟。

  (2)加强体力活动锻炼。

  (3)减胆固醇的摄入。

  (4)定期复查血压,一旦升高时进行防治。  (5)定期检查血脂,一旦升高进行处理。

  (6)保持适宜体重,防止体胖及超重。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患者冠心病的患者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防止病情发展和病情突变;预防心肌梗死及预防猝死。主要措施有以下各方面。

  1.宣教群众

  对于冠心病有正确认识,既要定期复查,不能麻痹大意,又不能焦虑不安,增加思想与精神上的负担。无禁忌证时,务必采取“ABC”疗法。A即服用阿司匹林,B即用β受体阻滞剂;C为降低高脂血症。

  2.改变饮食习惯

  见冠心病的治疗中饮食治疗。

  3.加强体力活动锻炼

  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锻炼以不引起症状为限。防止超负荷强力体力活动,否则会引起冠脉痉挛、心绞痛发作,甚至AMI。

  4.戒烟,防止过量酗酒。

  5.防治高血压

  将血压控制在满意水平(根据年龄决定),年轻人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17.3/11.3kPa(130/85mmHg),年老人(已有动脉硬化者)将血压控制在正常高限内,以不超过18.7/12.0kPa(140/90mmHg)为好。

  6.防治血脂增高

  通过控制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体力活动及药物治疗,将胆固醇控制在常数170加年龄的范围内,三酰甘油升高者注意减少糖类入量,控制血糖在8.3mmil/L(150mg%以内)。有效的降脂药物为他汀类与贝特类。

7.防止突破(冠心病事件)。

  三、三级预防

  冠心病有意想不到的突变,为此在入洗澡间,上飞机长途旅行,赶火车过天桥时,尽量舌下含化一片硝酸甘油片,另外避免过份喜、怒、哀、乐等兴奋交感神经的活动。

  对心绞痛发作或AMI所采用的预防措施,主要为:

  (1)有症状的冠心病,坚持用药,最好消除心绞痛发作,应用β受体阻滞,降低血黏度及防止冠状动脉痉挛,预防心肌梗死及猝死。不论心绞痛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或预防猝死,β受体阻滞剂应用越早越好。有些顽固性心绞痛,须用β受体阻滞剂将患者的心率降低到能耐受的最低限度(即不引起乏力、胸闷、头晕与血压下降为限。虽然心率不到60次/min,或保持在50~60次/min,只要无自觉症状,提示可以耐受)。国内外经验证明,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绞痛发作,减少冠心病的猝死25%~45%;急性心肌梗死及早应用有助于缩小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范围达50%以上,再梗率下降35%~40%,猝死率减少20%~40%。

  (2)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复查心电图,掌握病情变化。我国国家“八五”攻关课题-急性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证明,不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可以通过二级预防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服用小剂量肠溶性阿司匹林),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的泵衰、猝死及再梗死的并发率也是可以减少的。北京7家医院对1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50mg/d,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随诊18.8个月,心脏性猝死24例(2.2%),心衰死亡6例(0.5%),再梗死36例(3.3%),心脏事件总计66例(6.0%)。猝死率以‰/月计算,对照组、阿替洛尔组、依那普利组分别为1.7、0.55、1.16。阿洛尔组猝死率减少67.8%。再梗死率三组间无差别,分别为3%~4%。治疗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自身增加重,对照组为0.2%,阿替洛尔组为2.4%,依那普利为4.6%。提示左室功能下降的患者疗效更明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