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与病菌的斗争,就像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较量。如今,耐药的超级细菌越来越多,其涌现速度已经超过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胜利的天平正在向病菌一侧倾斜。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抗生素在医院的使用率不超过30%,而我国的使用率却达70%左右。抗生素滥用成为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生存之患。直击抗生素滥用的现状、诱因,探讨解决问题之道,希望社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抗生素乱用感染“超级细菌”
中国抗生素滥用每年致8万人丧生 年损失800亿元
95%的呼吸道患儿滥用抗生素
测算:你乱吃了多少抗生素
这种"危局"的形成和抗生素滥用关系密切。要想挽回这种局面,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抗生素不是消费品,更不是福利,不要动不动就向医生"申请"输液。
临床上常见的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一:感冒发烧打"点滴"。医院的门急诊里输液架子林立,其中感冒发烧患者并不少见。其实感冒发烧并不是一回事。感冒可以引起发烧,但有发烧未必都是感冒。通常,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于病毒是没有效果的,此时滥用抗生素不但对病情没有帮助,还可能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
误区二:抗生素等于消炎药。事实上,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它只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炎症局部通常表现为红、肿、热、痛,但很多并非由病菌引起,有时甚至是无菌性炎症,此时申请打"消炎针"仍然是不科学的要求。
误区三: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老的抗生素虽然抗菌谱"窄"一些,耐药比例高一些,但抗生素讲究的是"敏感",如果"药敏试验"证明病菌对这种抗生素敏感,即使老药一样可以立"新功"。
误区四:频繁换药。抗生素发挥功效的前提是,药物在血液里的浓度,即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水平,因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不少见,但指望输液后总能药到病除也不切实际。如果抗生素疗效不明显,先要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提早换药,不光无助于病情的好转,而且会造成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误区五:一旦见效马上停药。抗生素有其规定的疗程。如果一有效果就停药,不光治不好病反而可能会因为残余的细菌作怪而使病情反复。
因此,患者在日常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谨记"三不政策"。第一,不主动要求。如因普通感冒就医,不应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第二,不迷信输液。抗生素的使用有其规定的给药步骤,如果口服抗生素可见疗效则无需打针,打针即可痊愈则不必输液;第三,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一定要遵医嘱使用。非专业人士没有这种经验,无论得病后自行购买抗生素,还是平时用抗生素"充实"家庭药箱,都会埋下滥用抗生素的隐患。
了解抗生素:
第一,抗生素是针对细菌以及一些特殊微生物的化学制剂,但不包括病毒。
第二,抗生素没有任何预防细菌感染的作用。
第三,抗生素对免疫系统会产生重大的创伤。
释疑 抗生素不是越新越好
新药并不意味着疗效一定就好,而且它潜在的副作用相对要大,甚至很多副作用我们还不知道,因为它是新药,所以没有大量的临床和时间来检验。而那些所谓"老掉牙"的药,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和时间检验,反而是最安全的。
新药和开发新的领域不是一回事。开发新领域是一件好事情,而新药却未必比老药强,药的安全性是需要人群和时间来检验的。
不是杀菌越快越好
抗生素分成两类,一类叫抑菌药物,一类叫杀菌药物。所谓抑菌药物,就是抑制细菌增殖的药物。抑菌药物起效比较缓慢,但是它"鼓励"人体的免疫系统参与。
而杀菌药物是将细菌直接杀死,起效虽然快,但它没有潜在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不是广谱比窄谱好
抗生素的另外一个分类就是窄谱和广谱之分。广谱是指治疗的范围广,而窄谱治疗的范围小。如果说广谱抗生素是个多面手的话,那么窄谱抗生素就是某一行的专家。
窄谱作用的范围小,自然副作用相对也小。所以,如果病因明确的话,应该首选窄谱抗生素。如果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细菌,比如霍乱,一定要用杀菌抗生素。如果只是一般的葡萄球菌,用抑菌抗生素就可以了。根据细菌的类型和对人体带来危害的程度不同来选窄谱或广谱抗生素,是用抑菌的还是杀菌的抗生素。
抗生素不是消炎药
炎症和细菌感染是不同的概念,炎症是一个大的概念,细菌感染只是包含在炎症范围内的一小部分,不是所有的炎症都要用抗生素。所以,我们不能把抗生素称为消炎药,因为它还会消灭一些其他的微生物,它是杀灭细菌的药或是抑制细菌生长的药。激素才是真正的消炎药,激素可以抑制红、肿、热、痛,但是不一定会杀灭细菌。
究竟应该如何用抗生素?
抗生素不同于其他普通药品,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硝咪唑类,如甲硝唑等。滥用和错用都会产生无药可医的严重后果,因此一定要科学严格地遵守抗生素的服用方法。服用抗生素需按时定量 使用每种药物都必须按照医生处方服用,如果是每六个小时服用一次的药物,通常药袋外会注明一天四次,三餐饭后加上睡前,千万不要擅自改变服药时间,以免因为时间间隔太近造成药物在血中浓度太高,造成肠胃不适等副作用;时间间隔太远,则血中药物浓度不够,使对细菌的抵抗力减弱,容易让细菌有机会反扑。切忌时断时续服用抗生素
抗生素最忌讳断断续续的吃,有些人今天有症状今天吃,明天好了或是忙了忘记吃就不吃,这样最容易产生抗药性,不但吃下去的药对细菌没有作用,还可能会帮助细菌的转型与变性,等日后再用同等的药已经无法产生作用了。
抗生素最少连续吃满四天,即使症状都消除了,还是要继续吃,如果能吃满七天是最保险的做法,才可以完全确定此波的细菌已经完全被消灭。但现在因为健保的关系一般感冒、发炎一次最多开三天的药,不过通常医师也会预约下次看诊的日期,主要是确定愈后的状况;可是一般人常常因为不到两天病就好了,自然就忽略了返诊,这样就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为细菌没有被完全扑杀,它只是短暂地被药物压制住,等到下次再有细菌感染时,同样的药物可能就无法对它产生作用了。宜遵医嘱不自行服用抗生素
在发生任何细菌感染还未就医以前,宁可不服药,都千万不要自行到药房买药或配药。因为如果你事先在药房买了抗生素吃了未见起色再去看医生,医生因为不知道你之前所服用的抗生素是属于第几代的(通常医生都不会问、民众自己也不知道),就在这种情形下前一种抗生素还没把细菌杀完全又服用另一种抗生素,可能日后对这两种抗生素都会产生抗药性。
如果一般的感冒、喉咙痛,只要靠多休息与多喝水可以对抗,就不要服用任何抗生素,即使你只吃一两颗可能都会冒着日后产生抗药性的的危险。
儿童能用的抗生素就两类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滥用抗生素后果很严重。事实上,儿科常用、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只有两大类,一是青霉素类,二是红霉素类。"
儿童容易发生扁桃体炎、鼻炎、肺炎等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疗。但目前儿科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很严重。
青霉素毒性低
青霉素类药物对孩子常见的各种感染,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猩红热、蜂窝组织炎、肺炎等,都是首选药物,为什么呢?原来青霉素为杀菌药,杀菌效果强大,作用迅速。此外,对孩子而言,青霉素的最大优势就是毒性低,肝肾损害小,不影响生长发育。只要孩子对青霉素不过敏,青霉素是一个很理想的抗生素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青霉素家族还有一个重要分支,就是β内酰胺类广谱抗生素,也叫头孢或先锋类抗生素,代表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噻圬钠等。这类药物也很安全,过敏发生率比青霉素低。
支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类
近年来,红霉素类抗生素也使用得越来越多。代表药物有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首先,红霉素和青霉素都属于杀菌药,针对的细菌较为相似,对青霉素过敏的孩子,红霉素是一个替代选择;第二,近年来非典型致病菌所致的支原体肺炎、新生儿结膜炎、婴儿肺炎等越来越多,红霉素对此类感染均有良好的效果,属于首选药物之一。
相对而言,红霉素不良反应比较轻,常见的有胃肠道不适,或出现荨麻疹等过敏反应,但不会影响生长发育,肝肾毒性很少见,相对来说,属于儿童适用的、安全的抗生素类型。
其他抗生素要谨慎使用
有些家长往往凭自身经验,把成人用的抗生素喂给孩子吃,如孩子腹泻就给他吃氟哌酸等,这样用药会潜藏隐患。因为,除上述的两大类抗生素,其他类型抗生素对孩子都有不良影响,比如氟哌酸等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软骨发育,造成个头长不高;四环素类会引起四环素牙,肝肾毒性也不小;氯霉素引起骨髓抑制,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新生儿还可能发生灰婴综合征;庆大霉素等则可能会导致耳聋,给孩子带来严重的残障。
但是,虽然其他类型抗生素有一些不利之处,但不能因噎废食。首先,青霉素、红霉素两大类抗生素不能满足所有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需要;另外,近年来青霉素耐药现象日益突出,"青霉素失效"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在孩子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医生在充分权衡利弊、审时度势的前提下,也可能选用相对"危险"的其他类型抗生素。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但是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会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或丧失,使人类对付细菌的有效武器越来越少。其实有时候不用抗生素会更好,比如感冒。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特别是老年人,应该从自身做起,避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最近一项对比调查表明,70%的中国人见病就吃药,甚至连说明书都没看懂就吃。而外国人则不到万不得已从不用药,因为他们知道是药就有毒,能不吃药时就不吃药。遇到健康问题时,应该首先建立更积极的生活方式,借助天然物质的帮助,以及求助于没有毒副作用各种物理疗法,如穴位按摩和艾灸等方法。